公司新闻
武威地理信息系统(武威地形地势)
发表日期:2024-06-21

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进展

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在深入开展我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加强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平原盆地重点地区的基础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建议和对策。

在制图技术方面,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我国水文地质编图工作中尚未起步”(陈梦熊,2000)。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水文地质编图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年以来,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按照“区域上开展1∶25万系列编图,重点地区开展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针对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及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总体思路推进工作。

水文地质要素动态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和自动化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是地下水调查和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同位素技术和遥感技术将继续发展,越来越多地用于地下水调查和研究。基于GIS的模型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水文地质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成为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工具。

青藏高原重点地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 调查区分布在青海和西藏干旱缺水的19个县(市),截至2012年投入的实物工作量,水环地质调查面积6776km2,遥感解译面积2500km2,地质钻探13471m,物探点940个水土样品测试769组。主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调查区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条件,总结了地下水赋存规律。

一)城镇及工矿企业大、中型供水水文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 2001年国家建设部等部门制定颁发的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为现行规范,该规范把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以下四个勘查阶段。

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变化?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⒈、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⒉、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已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⒊、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⒋、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有电话,电报,网络通讯等。具体为: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已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二“碎片化”成为传播对象愿意接受的趋势。传媒将传播内容灌输给更多大众的传播方式转变为针对特定人群的窄众传播;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创造的媒体互动功能使传播由单向转变为互动,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同时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对等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播的重要形式。三 淘汰旧传播方式进程加快。

书信、网络、卫星、MSN、手机、电话,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快速投递,网上传递,手机,电话,书信,快报,广告, 信,口传,电话,网络,传真默契,口头传播。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 报纸、电报、电话、广播—— 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传递信息的变化。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现代:电报、电话。

全国地质灾害科技规划的主要任务

1、年,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IDNDR)科技委员会提出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灾害预防、减少、减轻和环境保护纲要方案与目标》(PREEMPT),在规划的三项时事中的第一项就是进行灾害评估。提出“各个国家对自然灾害进行评估,即评价危险性和脆弱性。

2、主要职责是: (一)依法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地、湿地、水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拟订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及测绘等政策和管理办法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二)负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

3、组织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不断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是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保证。

4、.1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991年以来,国家先后在31个省(区、市),开展了以地质灾害现状调查为主的1∶50万或1∶2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编制了1∶500万中国地质灾害图系和1∶50万地质灾害图集。

5、加强地质灾害减灾工程的科学研究工作,重视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加快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新技术在减灾非工程性措施方面的广泛应用。

6、图8-1粗线条标示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内框)、中部地区(中框)和东部地区(外框)的套合关系,充分显示了我国地质工作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 从更大范围来看,应考虑整个中国、大陆周边和海域三个层次的地质工作,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功能,这是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Copyright © 2023-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乐鱼官网 版权所有